書院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書院動态 新聞聚焦 正文
當前位置: 首頁 書院動态 新聞聚焦 正文
    16 2024.06
書香海德|《紅星照耀中國》讀書分享會第二期
日期:2024.06.16 點擊:

2024年6月16日晚張曉涵老師帶領的紅星照耀中國讀書小組于17棟103開展了第二期讀書分享會,大家一起走進這部書籍的世界,感受其中的精神力量。

讀書會上每位同學對所讀内容進行了分享:

陳映嘉:

紅星照耀中國第一篇主要寫了作者斯諾到達蘇區一路上的見聞,以及對于陝西、紅軍、中國共産黨和部分國民黨官員的初印象。在進入蘇區之前,作者對于紅色中國提出了一系列疑問,并且選擇親自前往西安來探尋真正的中國。在去往西安的列車上,作者遇到了一名老者和一名年輕人,兩者對于紅軍有着不同的看法。年輕人一方面覺得雖然南京方面把紅軍稱作“紅匪”,但他們并不是真正的土匪,他們進行土地改革、團結農民,非常有原則;但另一方面,他又覺得紅軍是在“利用”農民,而且因為他們“殺了太多人”所以也不是好人。但老者隻是堅定的說“殺得還不夠”斯諾在陝西見到了了楊虎城将軍、王牧師和鄧發等人,在他們的幫助下了解了有關當時中國形勢、共産黨和國民黨更多的事情。通過王牧師的講述,可以了解到張學良也為國共合作做出了很大貢獻。王牧師是共産黨非正式的“大使”,為共産黨争取各類文武官員的支持。在王牧師介紹下,張學良成功秘密與周恩來會面,并且達成了初步共識,在保密的情況下對陝西開展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停止在陝西的對戰,紅軍也派駐代表到西安府,并且開辦了軍校,提拔了一批進步青年為軍官。在共産黨情報頭子鄧發的幫助下,作者前往蘇區。在路上,他們碰到了國民黨士兵,通過他們的對話可以看出來,其實底層的士兵也想要統一戰線一緻抗日,并不想攻擊自己人來内戰。斯諾在紅區的第一個落腳點是一個黃土村落,在貧農團主席劉龍火的幫助下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了所謂“紅匪”。關于貧農團主席的一段外貌描寫令我印象深刻。斯諾寫道“他是個相貌英俊的小夥子,皮膚油亮亮的,牙齒白白的。他似乎不是那種膽小的中國農民。他那雙快樂的眼睛裡閃爍着挑釁的神色,還有一種威嚴的派頭。”一個眼中有光芒、心中有理想、腳下有方向的青年形象躍然紙上,而當時的紅軍中,到處都是這樣的青年,這場長征又怎麼會不成功呢。

岑丹雅:

第二篇《去紅都的道路》講述了斯諾剛踏入紅區時的境遇,在逃離白匪的追逐後來到安塞,成為紅軍的旅伴一同前往保安。斯諾認為中國革命者身上有特有的品質:有某種東西使得個人的痛苦或勝利成了大家集體的負擔或喜悅,有某種力量消除了個人的差别,使他們真正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卻又發現存在于他們與别人共自由同患難之中。旅途中他接觸到的中國人青年雖然大部分都經曆過悲劇,但是他們并沒有太大的悲傷,都很快活,并具有高度的個人自尊。在這期間,斯諾也認識到,中國人民的苦難遭遇是他們長期地、毫不妥協地戰鬥的原因。

馮薇薇 :

《紅星照耀中國》第三章講述了共産黨領導人毛澤東給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質樸、純真,有幽默感、聰明、精力過人,是一個有天賦的軍事和政治戰略家。談到了共産黨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建,紅軍大學開展的各項課程以及紅軍劇社開展的宣傳工作。通過閱讀此章節,我深切感受到,當時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積極向上,欣欣向榮的革命氛圍和革命鬥争的艱辛。更加深入的理解到中國共産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初心和使命。作為時代的接班人,我們應牢記使命,弘揚愛國之志,以身體力行書寫愛國新篇章,努力為強國建設,民族複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不負先輩,不負人民。

宋秋雪:

《紅星照耀中國》中的長征篇,草地上的紅軍面臨着食物匮乏、環境惡劣以及敵人追擊的多重困難。然而,他們并沒有被這些困難所吓倒,反而更加堅定了他們的信念和決心。 他們依靠着堅定的意志和相互之間的幫助,一步步走出了草地,完成了這一壯舉。

在這個章節中,我深刻體會到了紅軍戰士們堅定的革命信仰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不畏艱難險阻,敢于直面生死,用實際行動诠釋了什麼是真正的英雄主義。同時,我也看到了紅軍戰士們之間的深厚情誼和團結精神,他們相互扶持、共同進退,共同克服了草地上的種種困難。

通過閱讀,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長征的偉大意義。長征不僅是一次軍事上的勝利,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它讓紅軍戰士們更加堅定了革命信仰,也讓他們更加團結一心、共同奮鬥。這種精神對于我們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告訴我們隻有堅定信念、團結一心、勇往直前,才能戰勝一切困難,實現我們的目标。

鄭勳展:

第六篇《西北的紅星》主要分為五個小節。

第一節主要講述了一個傳奇人物劉志丹的人生經曆,塑造了一個“現代羅賓漢”的形象。羅賓漢,是英國民間傳說中的一個英雄。他也是當時西北蘇維埃的一個縮影,代表着激進的革命路線,西北老百姓在苦難、饑餓之下的反抗、奮起,正是蘇維埃運動興起的原因和開端。

第二節主要講述了斯諾在綏遠之行,所看到的大災年中,西北地區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幼,被活活餓死的情景,遍野橫屍,慘不忍睹。紅軍到來之前,農民們苛捐雜稅名目繁多,遇到災年,更是苦不堪言。紅軍在這種情況下來到了大西北,受到了當地正處于水深火熱中的百姓們的擁戴。

第三節中,回答了上一節留下的一個設問。“不過,紅軍是不是真的好一些呢?”這一節則用事實證明了蘇維埃到達西北後進行的一系列社會運動改革,對人民生活帶來了極大改善,當然也就得到了人民的愛戴。

當生産、勞動、教育等方面都逐步進入正軌,随之而來的就是經濟的發展。第四節中講述了當時蘇維埃的經濟運行方式、貨币流通、财政開支與收入等。

第五節中又講述了了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徐特立。講述了蘇區教育部長徐特立的人生簡曆以及他在蘇區推廣的一系列教育問題。

索怡:

今天我分享的是第七篇,這部分我主要分享農民對白軍和紅軍的印象和描述,這裡的白軍指的是國民黨軍隊。首先農民訴說白軍來了會向他們要糧食,不給,則會逮捕農民,拿牲口去賣,還要錢,沒有錢的話則要求農民賣閨女,沒有牲口和閨女的就要被抓去去坐牢。如果農民說沒有幫助白軍,紅軍就會無條件相信,但是即使有一百個好人而沒有一個地主擔保時,白軍依舊會把他們當做紅軍進行迫害。

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一個赤腳少年的反駁話語,一個老頭說村子裡的人的罪名“他們參加貧民會,投票選舉蘇維埃,把白軍動向報告給紅軍,有兩家的兒子在紅軍裡,有兩家的女兒在護士學校。”而一個少年站了起來反駁“你說隻是罪名嗎?這是愛國行為。”铿锵有力的聲音,他繼續熱烈的說道紅軍帶來的各項好處,少年的内心深處是對紅軍充滿認可的,共産黨的影響是巨大的是深入人心的,青年強則國家強,從少年心裡埋下種子,為未來的戰争勝利奠定了基礎。

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在這個信息時代,我們更需要通過閱讀來獲取知識、拓展視野、提升自我,我們對《紅星照耀中國》的學習和思考永遠不會停止。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從書中汲取力量,堅定信念,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夠捧起書籍,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




/文:索怡

初審:張曉涵

複審:陳坤峰

終審:韓勝丁